10月19日至20日,河南省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会在周口召开,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党培红,社会救助处长蔡茜、省民政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黄仕博,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民政局、航空港区社会事业局分管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上,信阳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孟辉同志以《固本强基 提质增效 奋力推进信阳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作典型发言。 今年以来,在省厅救助处的精心指导下,信阳救助工作紧紧围绕兜底保障这条主线,扛稳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治责任,高效救助、精准救助,持续健全救助体系,加强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擦亮“幸福民政”底色,开创信阳社会救助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是“四个强化”健全资金监管机制。成立由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组长为组长的督查专班,对困难群众救助资金发放使用、规范管理以及问题整改等进行全程跟踪和督查。市民政局党组每月听取督查专班工作汇报,打通资金发放难点堵点,攻克资金发放难关。将救助资金能否及时拨付等指标纳入各县区年度民政工作综合考评重要内容,对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县区实行“一票否决”。建立督查通报、约谈问责工作机制,密切跟踪监测各县区救助对象数据录入情况和财政支付进度。通过电话或印发通报的方式对有迟发缓发风险的县区进行提醒,对提醒后进展缓慢的,采取实地督查的方式加压推进。今年以来,共电话提醒20余次,实地督查3次,印发通报3次,有力推进了全市救助资金规范有效使用。市民政局在局网站主动公示救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救助信息公示机制为群众监督和查询提供便利。 二是“三项举措”打造救助信用生态。印发《信阳市社会救助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信民文〔2023〕37号),合理制定安排信阳市社会救助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鼓励县区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社会救助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出台《信阳市民政局关于印发社会救助领域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信民〔2023〕3号),建立告知承诺制,编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清单,不断夯实社会救助信用体系基石。采取入户宣传、宣传海报、新媒体平台等方式,广泛开展救助政策和诚实守信宣传。市县先后组织14期培训,加强对基层经办人员的政策业务培训力度,通过激励引导守信、惩戒违法失信、履行告知承诺等方式,营造诚信救助的系统生态。自社会救助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开展以来,全市共有3800余人在申请社会救助时签订了诚信救助承诺书,进一步简化了办理流程,方便了困难群众,提升了救助时效;对主动申请退出低保且符合守信激励条件的9人认定为守信对象,向发改部门申报列入“红榜”名单并予以公示。 三是“一个突破”提升照料护理水平。为解决部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亲友“拿钱不照护”的监管难题,信阳市大胆试验积极探索,率先在商城县开展照料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工作,实现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改革的突破。坚持党委领导、群众自愿、社会支持、公司运营、政府监管五方协同发力,推动照料护理资源要素充分整合,一站式解决特困人员照料护理需求。通过资金使用集约化、运营社会化、服务项目清单化、监管评价常态化,在尊重特困人员意愿基础上,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第三方服务公司承担分散供养特困老人的照料服务,实行社会化运营,根据特困人员实际需求,制定12项照料服务项目清单,乡镇党委、政府以照料服务项目完成率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重点,通过定期走访、入户收集服务评价等方式对委托的公司服务质量进行多角度、常态化评价监督考核。通过“个人应聘、公司推荐、政府把关”三道程序精心挑选素质高、人品好、深受群众信任的的本地留守妇女,打造一支热心助人、一心为民的照料护理员队伍,为特困人员提供上门服务,不断增强分散供养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目前,商城县67名护理专员已落实上门服务近万余次,惠及1621名特困供养人员,拨付护理改革资金200万余元,服务成效也受到央视新闻频道、《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下一步,信阳市民政局将进一步贯彻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推动信阳市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更好助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