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一个三代从医的家庭是什么感受?襄城县人民医院“95后”外科医生陈希光很有发言权。 陈希光家里不仅爷爷是医生,妈妈、姑姑、叔叔、哥哥、姐姐等也是医护人员,全家共有15人在卫生健康行业工作。小时候放学以后,他会在爷爷的诊室里写作业,等爷爷看完所有患者一起回家;也经常晚上留在病区,陪妈妈一起值夜班。他们的家庭聚会,家里人几乎没有聚齐过,而且吃着饭就变成了大型“专家会诊”现场。 即便如此,陈希光还是选择了学医,于2021年成为襄城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因为他觉得“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一个能够帮助他人的光荣职业”。 一家三代15人,共同奋战在卫生健康战线上。这,不失为一个美谈。他们秉承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者家风,共同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医者使命。 三代人中,陈希光的爷爷陈玉安今年84岁,曾任襄城县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是襄城县知名的眼科专家,不少外地患者也慕名找他看病。 陈玉安“授予功勋奖” 怀着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崇拜,陈玉安1958年进入襄城县人民医院工作,开始了为人民群众送光明的行医之路。 20世纪末,白内障是我国眼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社会上通行的手术方法复杂,不易在基层医院推广。如何更好地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是陈玉安日思夜想的问题。 他不断改进眼科手术,对白内障继发青光眼采用大巩膜瓣二联术,开展了眼球内磁性异物睫状体平坦部切口磁铁吸出术等,均取得巨大成功。 他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20多种眼病形成一整套有效的治疗方案,研发的“明目增视丸”治疗眼底病成效显著。 不仅如此,陈玉安还多次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眼病社会调查,参与河南平原地区低视力调查,在为群众解除眼病困扰的同时,撰写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在全省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上受到好评。 2022年3月,工作64年的陈玉安正式离开了一线岗位。但每当有患者打电话咨询问题,他仍然热情答疑释惑。 “要想当好一名医生,就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让患者花最少钱达到最好治疗效果。”这是陈玉安60多年的从医感受,也是传承不断的医者家风。 陈玉安的儿子陈宏生是襄城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医生、北院区门诊部主任。从小看惯了父亲为群众解除病痛后受到的信任与尊重,陈宏生童年便有了“学医”的想法。 陈宏生医师 1994年,陈宏生入职襄城县人民医院。父亲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陈宏生。“父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对待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让患者花最少钱达到最好治疗效果’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陈宏生说。 工作中的陈宏生也的确如此。在他的眼里,患者才是最重要的。他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始终对患者和家属保持着极大的尊重,常常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耐心细致地为每一名患者进行诊治。 由于心中始终装着患者,患者也把他放在了心里。工作以来,陈宏生经常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许多患者都把他当成了朋友。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者家风,也被陈希光所继承。 外科医师陈希光 2022年1月疫情期间,工作不到半年的陈希光,毅然加入襄城县人民医院援禹医疗队,到禹州进行支援。在抗疫前线,他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却从不曾喊过一声苦与累。 日常工作中,陈希光刻苦钻研技术,不断提升为患者服务的本领,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名患者,要求自己“既给患者看好病,又要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在他心里,爷爷、叔叔、姑姑、妈妈两代人,用几十年的实际行动树立起来“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者家风,他一定要传承下去。 陈玉安一家三代行医,全心全意守护人民群众健康,是襄城县人民医院注重家风教育的一个缩影。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 在清廉医院创建过程中,襄城县人民医院积极发挥家庭助廉的独特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清廉家风教育活动,监督和引导医院广大干部职工自觉修身齐家,实现清廉医院建设在家庭阵地的全覆盖,以好家风涵养党风政风、扬起清廉院风、塑造廉明行风。 “家风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将把清廉家风作为清廉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清廉之花在每一个家庭盛开,实现家风正、院风清、行风明,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襄城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永广说。(马晓非 鲍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