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给家乡,支持当地的文旅事业发展 曾有人出价270万元求购,他们都没舍得卖
夫妻俩绣的《清明上河图》
赵珍飞和潘忠明夫妇 制图\首席编辑 杨芳芳 40多年前,潘忠明是一名石匠,以打磨石板为生。赵珍飞是一名绣工,平日里做些给被子绣花的小活。结婚后,他们的生活就像石与针,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慢慢磨着。 2003年,赵珍飞迷上了十字绣,之后,潘忠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向妻子学习十字绣。由于常年打石,潘忠明的手上布满了老茧,初拿细细的绣针,总觉别扭。在妻子的耐心帮助下,潘忠明粗糙的手变得越来越灵巧。 当他们一起绣出山水、花卉、动物时,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2006年,潘忠明萌生了挑战更大尺寸十字绣的想法。他被《清明上河图》的精美和宏大所吸引,征得妻子的支持后,他花费1.4万元购买了14本《清明上河图》十字绣画册、绣布及工具。 自此,夫妻二人开始了漫长的“十字绣之路”。他们一边开店一边绣,“有时间了就绣上几针,有时一口气绣到凌晨两三点”,潘忠明回忆。 2017年,夫妻俩最终完成了这幅长28.8米、宽0.86米、重26.1公斤的《清明上河图》。 “绣针用坏了上百根,仅彩线的颜色就有上百种,装了满满一个编织袋。”潘忠明介绍。 曾有人想花270万元买下这幅图,夫妻俩犹豫再三后还是没舍得卖。最终,他们决定将这幅作品捐给自己住了一辈子的浙江台州温岭市新河镇,用于支持家乡文旅事业。“卖了就看不到了,捐了还能再见到它。”近1900万个针脚里是他们一起绣出的日日夜夜。 捐赠那天,夫妻俩面对镜头笑得很开心,他们终于为自己的“孩子”找到了最好的归宿。(文图据新华社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