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河南工业 首页 行业 科技 查看内容

关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丨点亮精神火炬 传承科学薪火

2023-5-30 10:16| 查看: 432| 评论: 0|来自: 河南人民政府网

摘要: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现有科技人力资源的主体。  “氢”装上阵助力低碳氢,作为一种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氢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随着世界各国纷纷将氢能上升为 ...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现有科技人力资源的主体。  

 

“氢”装上阵助力低碳

 

氢,作为一种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氢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

 

随着世界各国纷纷将氢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和制高点,氢的制取、储存、运输、应用技术也成为世界科技前沿的热点。“如何才能更好地储存和利用氢能”这个课题,正被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研究。河南科技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材料物理系主任雍永亮就是其中之一。

 

这几年,雍永亮与团队一直致力于氢能储存和气体传感器所需的储氢和气体传感新型材料的设计。

 

在他看来,物理是基础研究中的基础研究,做基础研究就像是在黑暗中前行,在确切的实验数据出来前,一切都是未知的,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径。2022年9月,《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发布。雍永亮和团队将新课题放在了新型储氢材料的研发上。

 

“过去大家常见的储氢高压气罐,储氢量小,能耗和成本高,还易燃易爆。”雍永亮介绍,团队目前在尝试以轻质的碳基二维材料作为储氢材料,实验室中的储氢量数据能达3wt%—5wt%。“如果要实际运用到企业生产中,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我们有信心能克服一道道难关。”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不能在别人搭建的地基上去盖楼房。希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能够保持初心,坚持做“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敢闯“无人区”,敢为天下先。

 

做能推动医学发展的科研

 

5月28日,这个星期日对河南大学临床资源转化实验室主任牛晨光而言,又是一个“工作日”。

 

“做科研的就没有节假日这个概念,早就习惯了。”牛晨光笑道,这远远不是最忙的时候。作为一名医学科研工作者,牛晨光过去的工作重点更多集中在心血管病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领域。

 

“以前长期埋头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后来才意识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而言也相当重要。”在他看来,科技创新是一个全链条的工作,从原始的基础研究到后期的应用研究,再到市场转化,都需要科研工作者的参与和推动。“目前,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依赖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我们开展了基于人工智能心电图的心血管疾病诊断研究,能大幅提高心电图对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识别能力。”

 

牛晨光希望能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成果转化,让更多疾病在早期被识别出来,从而实现提早干预,将疾病进程阻断在初始阶段。

 

作为科技工作者,要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把解决好实际问题摆在首位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目标明确保持热爱

 

5月27日,周六,雨。郑州大学化工学院的一间实验室里,教授王景涛与学生们的“头脑风暴”正在进行。如何开发出用于氢燃料电池且具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质子交换膜?王景涛抛出一个想法。

 

“明确目标后只要用心去做,就能有新突破。”在研讨中,王景涛反复叮嘱学生,研究过程漫长且曲折,一定要有科学家精神,并且始终保持热爱。

 

目标明确,保持热爱。这位80后青年长江学者这样要求学生,也这样要求自己。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注意到奥运村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是从德国进口的。“科研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难题。”王景涛有了答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能源化工研究方向。

 

基于这样的目标,他带领郑州大学的学生在新结构膜材料领域不断突破。如今,他的团队在氢燃料电池、锂硫电池、碳捕集和水处理这四个领域收获颇丰,发表SCI论文近百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目前,团队不少产学研项目也已落地开花,所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层状电池隔膜核心性能指标超过商业膜,有望为电池装上国产膜。

 

在担任学生科研引路人的同时,他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担任校团委书记,全心全意服务广大青年全面成长成才;指导郑州大学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再次捧得“优胜杯”等19项国家级奖项……

 

“我理解的科学家精神,就是围绕一个目标苦苦求索。”王景涛说,“希望更多青年学子能够静下心来,比别人多看几步,做出更科学的选择。”

  

显微镜里有乾坤

 

“经过处理,它可以添加到食品中,有益健康。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麦麸提取物还具有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状况的作用。”5月26日,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内,李力教授解释道,“这些都需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来实现。”

 

李力从事粮食微生物研究已有二十余年。借助显微镜,他看到了生物细胞里的大世界,也学会用不同视角看待问题比如将麦麸变废为宝这件事。

 

“通过到企业了解粮食贮藏和加工各工艺环节后,我发现麦麸其实潜力无限。”谈起自己的研究,李力滔滔不绝,“做研究时我也更喜欢和相关企业对接,结合他们的需求寻找选题。”

 

在研究中李力发现,复杂的结构影响了麦麸的品质,于是想出了采用高效安全的食用微生物对其进行处理这一方法。

 

“只要足够热爱,就不觉得枯燥。”李力笑称,自己在读研究生期间,大部分假期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培养箱里的微生物可不放假,我得陪伴它们‘成长’。”

 

无论是研究生阶段做基础研究还是现在的偏应用型研究,都是服务大局、面向行业发展的重点需求。李力说,“看到企业采纳我们的方案,确实很有成就感。就微生物领域研究而言,基础研究能为应用研究提供不少创新理论和方法。”

 

粮食关乎国计民生,从播种到端上百姓餐桌,每一环都和微生物紧密相连。“我国是微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系统的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在保护物种多样性、资源管理和高效利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李力说,“我希望能够继续深耕这一领域,加强产学研沟通,为河南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贡献力量。

 

时空“涟漪”的追逐者

 

从一个喜欢看星星、缠着老师问宇宙大爆炸的孩子,到自己参与研究的成果发表在著名科学杂志《nature》(《自然》)上,河南省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杨圣走过了20多个年头。

 

引力波是加速中的质量在时空中所产生的波动,也被比喻为时空的“涟漪”。2016年,科学家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引力波探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最受关注的重大前沿科学之一。

 

“引力波作为观测宇宙的一种全新手段,它受中间介质的影响较小,人类可以轻松地用它去测黑洞的质量。”杨圣说。

 

杨圣认为,推进我国地基和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有助于加快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基础研究创新和战略性技术创新,为我国发展国际前沿科技积累有利条件和资源。

 

“河南孕育了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拥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之一的登封观星台,在天文学研究上有很好的传统。”杨圣表示,河南在光电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优势,希望通过建设引力波天文台,高起点布局科学装置,打造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高地,形成战略科技力量。

 

“就拿望远镜来说,目前国内最大口径的通用光学望远镜是2米量级的,我在国外工作时使用的望远镜则是10米量级的。”曾在意大利帕多瓦天文台、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天文系等平台工作过的杨圣说,随着我国相关科研平台不断设立,天文学人才培养和储备日益强大,我们终将有迎头赶上的一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