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沐浴着冬日的暖阳走进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大刘镇白寺村,可以看到干净平坦的乡间道路、宽阔热闹的文化广场、通俗易懂的创意彩绘、精致温馨的农家小院……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但你可能想不到,就在短短几个月前,白寺村还远不是这副模样。彼时,一些村民由于环保意识淡薄,往沟渠路边乱倒垃圾、乱排污水;村里的路由于年久失修,大家笑称出门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路两旁杂乱林立的线杆和交错纵横的网线,不仅不美观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如此种种,给广大村民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而让白寺村在短短一年间就发生如此巨变的,正是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发改委派驻白寺村第一书记王斌。2024年3月,他怀揣为群众服务的一腔热情来到白寺村驻村,这一年来他吃住都在村里,与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访民情、察民困、解民忧,让白寺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赢得了村民的交口称赞。 勇于担当,破解难题惠民生 近些年,因城乡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增长,农村里电力、通信、网络等各类管线密集林立,造成重复立杆、新旧走线混乱的局面。王斌自驻村以来,就关注到了村里杂乱林立的线杆和交错纵横的网线,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农村杆线问题,由于涉及面广,实施难度高,资金需求大,需要整合各方力量。”王斌说,面对这个难题,他想了很多办法,也跑了很多部门协调解决,最终在派驻单位的大力支持之下,经过多方协调,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 治理行动中,运营商对所有线缆进行了统一梳理,并按照贴墙、捆扎等方式进行集中整理,有效消除了空中飞线、交叉搭挂等现象,同时积极清除废弃残留线缆,确保所有线缆规范捆扎,既整齐美观又规范布局。 “这些破电线杆和电线以前大家看着就碍眼,一到下雨天都不敢从下边过哩!”村民王志民说,他们也反映过这个问题,但一直没能解决,没想到王斌一来就先解决了这个难题,让大家心里吃了定心丸:“这个小王书记,中!” 吃住在村,多方调解促和谐 白寺村村支部一楼的一间简陋小房,就是王斌驻村的落脚处,近一年来他吃住都在这里,很少有时间回家。“驻村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我们不能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王斌说,在基层工作这段时间让他感悟颇多,在这里不仅锻炼了他服务群众、应急处突的本领,也强化了自己为民服务、与民同在的信念。 驻村期间,王斌主动入户了解情况、排查问题,面对群众来访耐心接待,收集梳理入户排查和群众来访问题,及时组织村干部研究解决。“此前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就是修路,但是不少村民都在家门口开垦了小菜园,围栏延伸到道路上,不仅影响村民出行,一到下雨天更是污水横流。”村委委员宋桂英说,经过开会研究,他们决定将主干道和三条背街小巷进行整修,但如何劝说村民拆除家门口的“菜园”,成为了一个谁都不愿碰的难题。 对此,王斌主动揽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他一边向上级汇报项目推进情况,协调对接修路资金和人员,一边又要挨家挨户登门,对村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刻讲解整修道路的利害关系。最终,村民们纷纷拆除或缩减家门口的菜园,为道路整修腾地方,看着挖掘机和推土机成功进村开始施工,王斌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调解邻里宅基地纠纷、调解用水排水纠纷……自驻村以来,王斌这个“调解员”就没闲着,他共有针对性入户走访280余户,接待群众60批,政策咨询解答80批,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0余件,协调解决群众来访反映问题40余件,切实解决了村民的难点、堵点问题,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强村富民,壮大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初来乍到时,王斌经过实地走访得知,白寺村村内耕地4400亩,分为两个自然村,白寺村对闲置学校进行租赁,每年收益3万元,闲置老村室房屋租赁1万元,土地征收补偿1万元,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且收益不高。 “白寺村没有特色农作物,也欠缺村级产业项目,最大的‘宝藏’就是土地。”王斌表示,村庄要发展,集体经济是关键,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是他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对此,王斌想到的是让科技赋能农业,驻村期间,他主动邀请科技特派员因地制宜开展技术服务,指导村民科学抓好田间管理、优质农产品生产,做好病虫害高效防控等工作。除此以外,白寺村、板桥村大刘镇现代农业示范园智慧农业项目也稳步推进。如今,白寺村坚持以农业+集镇商业有机结合为发展模式,优先做大做强传统农业,协同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征程正未有穷期,不待扬鞭自奋蹄。“下一步工作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依然是我的核心工作,我们还筹划发展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争取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村发展。”提及未来白寺村的发展规划,王斌信心满满。自驻村以来,王斌以驻村的初心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在白寺村这片广袤土地上书写着他人生路上的无悔青春。(姚程) |